四川在线记者 彭瑀珩
7月14日,A股三大指数呈现分化震荡态势。截至收盘,沪指微涨0.27%,报收3519.65点;深成指下跌0.11%,收于10684.52点;创业板指下跌0.45%,报2197.07点;北证50指数上涨0.55%。全市场成交额降至14809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缩量超2500亿元,不过两市仍有超3100只个股上涨,市场结构性特征明显。

当天沪指走势。
当天盘面上,板块轮动的政策与事件驱动特征十分突出。机器人概念成为焦点,人形机器人、减速器方向集体发力,多只个股涨停。该板块走强与一则重磅利好消息直接相关——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披露,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分别中标全尺寸与小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项目,总预算高达1.24亿元。有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这笔订单的意义不止于金额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市场对科技赛道的关注正从概念炒作阶段转向订单验证阶段,科技企业的“变现能力”开始成为新的定价锚点。
与此同时,高温天气引发的“电力保卫战”仍在持续发酵。公开数据显示,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已突破14.65亿千瓦,创下历史新高。受此推动,多只电力股纷纷涨停,资金布局从单纯追逐高温题材,逐渐转向筛选具备装机容量扩张能力的火电企业和储能配套完善的绿电运营商。
值得注意的是,当天PEEK材料概念逆势爆发,新瀚新材、中欣氟材等个股涨停,市场对具备进口替代能力的高端制造领域仍保持着高度关注。
受盘面带动,川股方面,东材科技、宜宾纸业两只个股涨停。

当日川股涨幅前十。
展望后市,从政策面来看,一系列积极信号正在为市场预期注入信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对人工智能产业的部署明确提出,不仅要强化算力、算法等基础能力建设,更要推动“大模型赋能制造业”,这一导向意味着AI产业链可能加速从C端应用向B端产业渗透,相关解决方案提供商有望在未来迎来更多订单机会。而科创板“1+6”改革的落地,通过分层机制提升了市场包容性,预计将加速硬科技企业的估值重构,为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撑。
分析人士表示,当前市场正处于政策发力与业绩验证的博弈阶段,高温题材与AI赋能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与量能萎缩形成的指数上行制约相互平衡。短期来看,市场可能围绕中报预增主线展开波动,其中半导体设备、电力设备等兼具“政策支持+业绩确定性”的板块,有望持续获得资金青睐。
当天盘后,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及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数据显示,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已逐步显现。业内普遍认为,随着已实施的货币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将为实体经济恢复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也将为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四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