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平院士逝世4周年,700多人聆听党课传承科学家精神;过去一年多来,杂交水稻创新团队接续奋斗取得一批新成果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通讯员 刘维帅
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4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充满思念的日子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岳麓山实验室、湖南农业大学在长沙举办“做一粒好种子”弘扬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联合党课。来自园区、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的科研工作者,以及学生、老师等700多人,通过聆听袁隆平院士专注杂交水稻攻关的故事,感受初心、情怀和奋斗的力量,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争当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的传承人,建功新时代。记者采访了解到,过去一年多来,杂交水稻创新团队接续奋斗,在耐盐碱水稻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新成果,推动杂交水稻事业持续领跑。

分享:有梦想,有情怀,人才简单,人生才好“玩”
活动现场,湖南农业大学老师常徕、覃红燕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炳然,分别带来“一碗米饭里的大梦想”“小种子 大担当 永传承”“胸怀与人生”三堂精彩分享,偌大的会场座无虚席。
赵炳然的另一重身份是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87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潜心钻研水稻育种和种植38年。其中的34年时光,他都跟随在袁隆平院士身边,近年来在绿色水稻品种选育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今年4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分享中,赵炳然深情回忆了与袁隆平相处的点点滴滴,讲到动情处,几度哽咽。
15年前,他跟袁隆平从北京坐火车回长沙,列车长把他调到和袁隆平一起坐软卧,吃饭时服务员传上来三菜一汤,袁隆平从口袋里掏出400元给列车长,但列车长不肯收。如此反复几次,列车长很为难,他就讲,“袁老师,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您都解决了,我们给您提供一顿饭也不行吗?”
通过“国内火车上的晚餐”和“国外皇宫里的午宴”两碗饭的故事,赵炳然告诉大家,袁隆平之所以能赢得国内外人民的敬重,除了他为解决世界人民吃饭问题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更因为他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赵炳然列举了一组数据:在国内,杂交水稻累计推广约100亿亩,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在国外,杂交水稻在东南亚、非洲、美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示范推广,每年推广1亿亩左右,在美国更是占到南方水稻播种面积的60%。
袁隆平的八字成功秘诀里,他首先想到的是“汗水”,那就是干一辈子,豁出去,拼命干;面对一座座奖杯,袁隆平常对弟子们说,“更要谦虚,要夹着尾巴做人”;面对杂交水稻的高产目标一个个实现,袁隆平常说,“满意,而不满足”;闲时打打气排球、下下棋、拉拉小提琴,常跟弟子们开玩笑:“碗”大的理想,“钵”大的胸怀……通过一个个故事,赵炳然与大家共勉:有梦想,有情怀,人才简单,人生才好“玩”!
湖南农业大学大二学生陈笑宇说,参加完这场特殊的党课,心里特别震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是科技兴国。作为农大学子,更应该具备这方面的情怀:既要守得住实验室的寂寞,也要有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就像袁爷爷说的“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作为袁老师的后学,将牢记教诲,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专注培育绿色、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努力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韶也说。
目标:育成年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的超级稻新品种
传承和奋斗是最好的纪念。记者采访了解到,过去一年多来,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持续发力,取得了一批新成果。
耐盐碱水稻选育及示范取得新进展。选育出耐盐杂交稻新品种箐两优3261,填补我国华南滨海盐碱区暂无强耐盐、多抗、优质杂交稻品种空白。“耐盐碱水稻百千万示范工程”覆盖全国主要盐碱地类型。
特早熟双季稻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培育出裕早1号(丰早1号)、玉香两优001、芙两优丰香等生育期105天以内的特早熟早晚稻苗头品种,实现了耐极端高温—早熟—高产—优质的协同。
杂交稻制种机械化研究取得新成效。研发了专用于制种的父本清除农机,该设备在不同深度泥脚田块中表现出良好的通过性,工作效率是人工的19倍;集成了一套杂交水稻制种亲本数字化工厂育秧技术体系,在湖南开展相关研究和技术推广。
镉低积累水稻推广超200万亩,其中臻两优8612在湖南推广148万亩、江西推广10万亩以上。超级稻百亩片亩产达1070.9公斤,长沙、湘潭、益阳、衡阳等12个地级市示范片平均亩产745.5公斤。
“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永不过时,激励我们不断开拓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介绍,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杂交水稻重大新品种培育这一核心任务,重点攻关培育突破性杂交稻新品种、解析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基础、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等。
今年将高质量完成低镉水稻推广300万亩的目标,以及实现水稻单产提升,支撑湖南和全国的水稻大面积高产增收。未来更长远的目标是,育成年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的超级稻新品种,以及在0.6%盐度、pH值9.0的中度盐碱地,大面积种植亩产300公斤以上的耐盐碱新品种;第三代杂交水稻具备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和技术体系;实现杂种优势固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弘扬袁老师科技创新精神,加快培育国家需要的重大战略新品种,让不同地方的农民都喜欢。作为袁老师的接班人,我们要有志向,要有底气,也应该要有这个能力。”柏连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