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潮评丨高温来袭,送清凉政策也要迭代升级

2025-07-03 20:23:00 0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朱浙萍

杭州市区四牌楼纳凉点吸引不少市民。

这几天,浙江高温来袭,多地发布橙色高温预警,局部地区气温直冲40℃以上。热浪滚滚之下,有几个“升级”却让人倍感清凉。

一是近日省总工会出台了《浙江省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管理运维服务工作指引》和《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这两个文件,通过制度创新,更好推动服务站点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服务”跃升。目前全省1.2万个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今年目标改造提升1500家以上。这些升级后的站点,不仅是遮阳避暑的临时歇脚地,更是集饮水、充电、休息、医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港湾”,将为高温下的户外劳动者提供最实在的“清凉关怀”。

二是这几天,杭州6处防空洞纳凉点焕新升级开放。在纳凉点内,市民们不仅可以避暑纳凉,还能看电影、写作业、运动健身、借阅图书、参观展览,甚至参与国防教育主题的沉浸式体验。这种从单一功能向多元服务转变的公共空间升级,是对市民多样化需求的尊重与回应,在高温之下为市民提供了身心双重的“清凉”,有效防范“情绪中暑”。

持续高温是一张民生考卷,尤其针对户外作业者、低收入群体、城中村、老旧小区等特殊群体和城市空间,应提供更多“清凉”关怀。

公共服务升级、跃升背后,是对高温下民生需求的精准把握与主动回应,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公共服务理念的提升,它不再满足于“有没有”,而是追求“好不好”;不再止步于基础保障,而是向着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向迈进。

当前,极端天气频发,高温“凉”策也要不断能迭代升级。多听听户外劳动者的实际诉求,也需要关注普通市民的精神生活,聚焦他们的急难愁盼,多从细微处入手,确保把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得更实在些、细致些。比如,在服务站点增设空调、冷饮、应急药品,优化开放时间;在纳凉点引入文化资源、健康讲座、心理疏导等项目,抑或在公交车站补齐遮阳设施、为非机动车道安装遮阳棚等等……每一项公共服务的细节里,都是对“人文关怀”的生动诠释,传递出一座城市的温情和善意。

“升级”背后,是清凉的关怀,更是文明的温度,是一座城市向所有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致敬的方式。愿这样的“清凉”关怀更多些,让每一位户外劳动者免受酷暑之苦,让每一位市民感受到安心与归属,也为未来应对极端天气积累宝贵经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