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昭通古城,这座曾闪耀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滇东北明珠,其厚重的墙垣、斑驳的石板路、格局犹存的街巷与承载数百年烟火气的深宅大院,不仅镌刻着秦关汉月、明清商贾、民国风云的层层叠影,更深深浸润着一方水土的独特气质—那是“吾土吾情”最深沉的血脉搏动。当现代化浪潮奔涌,古城曾一度面临沉寂与蚀损的隐忧。其保护与传承,绝非简单的房屋修缮或是景点打造,而是一项关乎城市文脉赓续、地域身份认同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为了留住这份珍贵的记忆,市委、市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守护这座古城。从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到实施精细的修复工程,每一步都力求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赋予古城新的生命力。同时,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民俗展演等活动,不仅让古城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也让更多游客有机会亲身体验这份穿越时空的魅力。昭通古城,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滇东北明珠,正以崭新的面貌,继续讲述着属于它的故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昭通市融媒体中心开设《昭通古城焕新记》栏目,通过全媒体、全方位记录并展示昭通古城的新生历程。从古城墙下的一砖一瓦,到深宅大院中的一草一木,每一帧画面都蕴含着历史的温度与文化的深度。采访组深入古城,探访那些依旧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居民,聆听他们讲述世代相传的故事,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乡愁。同时,栏目还邀请专家学者,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对古城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深入探讨,为古城的未来发展提供宝贵的思路与建议。
雕梁画栋间飘出火锅香气,古戏台上演着传统歌舞,历经265年风雨的昭通古城内的陕西会馆,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着八方来客。这座古建筑,通过创新性保护利用,成功转型为集文化展示、传统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地标,成为游客品味传统文化、体验慢生活的新去处。

步入会馆,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年代。馆内展示了丰富的陕西传统文化元素,为游客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在这里,游客们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精美的古建筑艺术,还能深入了解陕西与昭通之间的深厚历史渊源,感受两地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穿行在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中,时而驻足欣赏精美的建筑细节,时而参与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山东游客胡具楠告诉记者:“之前只听闻山西的平遥古城,没想到昭通还有保存这么完好的古建筑群。这里不仅免费开放,而且修缮工艺令人惊叹,我已是连续两天来古城参观了。”

推开厚重的木门,三进院落的格局完整呈现眼前:戏楼、前殿、中殿、后殿次第展开,天井用青石板铺就,每一处木雕石刻都诉说着工匠的精湛技艺。胡具楠说:“这里的古建筑修缮得很到位,更难得的是免费开放,让游客零门槛感受历史。”

漫步会馆,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姑娘正在天井里演示茶道;回廊下,几位年轻小伙围着棋盘对弈;古戏台上,悠扬的古筝声伴着舞蹈演员的水袖翩跹。为丰富游客体验,陕西会馆精心打造了系列传统文化体验项目。据陕西会馆运营负责人李兴灿介绍,如今,陕西会馆以全新的姿态进行包装打造,更多地将中国流传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这座有着近300年历史的老院子中。其展示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古琴、古筝、围棋、象棋、书法、绘画、香道、插花,还有投壶、射箭等项目。此外,我们依托现有的古戏台,每天都会在台上编排一场经典的传统歌舞表演。让这座老院子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会馆内精心打造的文化餐饮体验备受游客青睐。傍晚时分,游客们围坐在古色古香的餐桌旁,品尝着地道的彩铜宴小火锅和盖碗茶,欣赏着精彩的歌舞表演,构成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画面。“我们专程从自贡赶来,上午游览古城区,下午在这里品茶看表演,这种文化休闲体验非常难得。”四川游客王先生表示。
据了解,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陕西会馆,曾是秦商在昭的“精神家园”。经保护性修缮后,建筑群完好保留着戏楼、三殿相间的原有格局,整个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木雕石刻形象逼真、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经保护性修缮后焕发新生,成为集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