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陕西洛南:以“小切口”改革撬动育人“大格局”

2025-07-02 10:43:00 0

阳光讯(周云峰 记者 韩建军 文/图)日前,记者从商洛市洛南县获悉,近年来,该县聚焦学生沉迷手机、体质下降、劳动意识淡薄等普遍现象和问题,创新实施“学生手机出校园,体育劳动进校园”改革举措,有力的助推学生体质强健计划落实,探索出了一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

坚持系统谋划,构建体质强健工作格局

据介绍,洛南县委、县政府将“学生手机出校园,体育劳动进校园”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点,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县委统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工作细则和指导意见,建立“周评比、月督导、季通报、年考核”的跟踪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保障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将手机管理与强体计划、体育锻炼、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做好校园管理“减法”和丰富学生生活“加法”,引导学生养成“远离手机、热爱运动、崇尚劳动”的良好习惯,奠定落实体质强健计划的坚实基础。

聚焦关键环节,打造体质强健实施路径

全县坚持“一校一案,一校一策”的制定管理细则,分批次试点、压茬推进,做实学生手机出校园,体育劳动进校园“小切口”改革,助推《商洛市学生体质强健计划10条措施》落实落细。严管手机依赖,为体质提升腾出时间空间严格落实执行手机出校园管理,建立了家校社协同管控制度,在全县安装电子产品检测门、插卡电话、可视电话,免费办理校园卡、电子学生证,既严控手机进校园,又保障了家校沟通,通过有效管控手机使用,学生课余时间大量增加,为开展体育锻炼和劳动实践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强化体育锻炼,夯实体质强健核心基础。严格落实体育教育“三个一”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每年参加1次运动会、每人掌握1项运动技能。开齐开足体育课程,保障其他学科不占用体育课,创新开展“两课两操”和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丰富武术、跆拳道、轮滑、腰鼓等特色体育项目。定期举办县级田径运动会、排球气排球联赛等赛事活动,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比赛”的常态化体育竞赛格局。建立了“一年级一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低年级韵律操、中年级武术健身操跳绳、高年级球类运动等特色体育课程,建设学校体育活动社团,丰富课后服务活动载体。深化劳动教育,促进身心协调全面发展。开设了劳动实践课程,科学设置劳动教育内容,建成县域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境整治、花草管护、“开心农场”种植等校内劳动,开展农耕体验、手工制作、生活技能培训等多样化劳动实践,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有效的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和心理健康发展。

创新工作举措,形成体质强健推进机制

严守教育部关于学生作业、手机、睡眠、读物和体质“五项管理”规定和国家课程标准,落实思政课建设要求,积极开发活动载体,推进手机出校园、体育劳动进校园和强体计划走深走实。实施“五大行动”,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创新实施手机管理促规范、体育活动促健康、书香浸润促德育、课后服务促减负、知行合一促成长“五大行动”,将体质强健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从单一管控向综合育人、被动应付向主动作为转变。强化“三个协同”,凝聚多方育人合力。推进家校协同,定期开展“家校携手”开放日活动,引导家长支持配合体质强健工作。促进社会协同,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的良好氛围。深化课外协同,挖掘洛南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研学实践,发挥家、校、社、政“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合力,在活动中增强体质、在实践中健全人格。健全评价机制,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和综合评价体系,将体育锻炼、劳动实践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定激励制度,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和升学录取的重要参考,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突出实践成效,展现体质强健发展成果

持续坚持“多措并举”推进“手机出校园”,“劳体结合”解决“手机依赖症”,“久久为功”落实“体质强健计划”。学生依赖手机的不良习惯得到有效遏制,自律意识不断增强,体育健康运动得到加强,爱学习爱劳动习惯逐步养成,近视率和肥胖率明显下降,勤奋好学的氛围日趋浓厚,身心素质显著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行为全面规范,教风学风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大幅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相继在市级以上媒体报道,工作经验在“商洛市政研改革工作现场会”上做了分享交流,为全市推进校园管理和学生体质强健工程提供了有益借鉴。

洛南县通过深入推进“学生手机出校园,体育劳动进校园”改革实践,有力助推了《商洛市学生体质强健计划10条措施》的贯彻落实,探索出了一条以“小切口”改革撬动育人“大格局”的创新路径。下一步,将持续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持续深化、细化、实化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探索构建“政校家社全方位、课内课外全过程、教师教辅全动员、线上线下全覆盖”的多维育人体系,推动育人实践由“学科导向”向“学生导向”转变,由“条线育人”向“协同育人”聚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