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内陆城市,也可以发展邮轮经济|九派时评

2025-07-11 19:21:00 0

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江城子

7月9日,武汉正式发布《武汉市推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中提到武汉将“建设游轮母港”。

从建设游轮母港,不禁让人想到邮轮经济。游轮与邮轮,差异不小,但内陆城市到底能否发展国际邮轮业务?答案是不仅能,而且市场广阔。

邮轮是“漂浮在水上的黄金产业”,母港就是高级别的邮轮始发港,也是邮轮公司运营基地,只有国际化港口城市才能建设邮轮母港。

这也是武汉此番引发关注的原因,此前国内邮轮母港主要分布在沿海,内陆除了武汉,还有重庆、南京有过相关提议。

中国沿海港口始发的国际邮轮实现客运量104万人次,仅为长江游轮游客量(123.6万人次)的84.1%。尽管这个数据可能有点反直觉,但从规模上看,长江确实是一个更大的市场。

欧洲也有类似的趋势。去年,欧洲新闻电视台(EuroNews)发布一篇题为《“慢奢”:欧洲休闲游船市场兴起》的报道,称近年由于海滩拥挤和排队时间长,传统海滨旅游吸引力开始减弱。越来越多的度假者开始寻找一种既舒适又时尚的方式,邮轮旅游业正从欧洲的海岸城市逐渐转向内河城市。

人们熟知的德国科隆、法国斯特拉斯堡、瑞士巴塞尔都是莱茵河上的码头城市,而奥地利维也纳、匈牙利布达佩斯、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则是多瑙河上的明珠。

图源:维京游轮

近年来,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内河航运迎来政策红利。武汉、重庆等城市除了瞄准货运,也都在积极升级客运码头。

早在2021年,武汉就开始推进客运码头的改造提升。去年,由原中华路码头和红巷码头升级改造而来的中华路游轮母港正式开启试运营。根据此前规划,中华路码头将与粤汉码头、武汉关码头、王家巷码头,将共同组建形成国际化邮轮母港。

母港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对现有港口服务进行提档升级。过去的码头服务往往服务单一,基于母港,能够延伸出各类相关的衍生服务。有业内机构对此总结为“船、港、城、游、购、娱”一体化联动生态,将带动商业配套、旅游地产、冷链物流等多产业发展。

就像同时具备国际口岸和国际航线才能被称作国际机场,国际邮轮并非只取决于国际邮轮母港的建设,还取决于邮轮设施以及航线设计。后者才是内陆城市更大的短板。

载客率方面,欧洲内河游轮比长江游轮高15%;复购率方面,欧洲维京内河游轮复购率为20-30%,水晶河轮高达45%,长江游轮几乎没有复购;客单价方面,欧洲内河游轮客单价一般为海洋邮轮的2倍,长江游轮客单价反而低于海洋邮轮;国际化方面,欧洲内河游轮仅北美客人就占比42.2%,长江游轮所有国际客人占比仅为4.8%。

这些不足,也是努力的方向。

海上邮轮通常为大型船只,载客量可达数千人,航行中消耗大量燃料并产生大量排放物,也会影响目的地的环境和社会影响。欧洲河轮抓住机会,大打ESG牌,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认证。

2023年,“世纪传奇”号执行从上海-武汉的“江海赋”,率先开展江豚保护的船上讲座。当时计划在船上专门开辟长江江豚保护的空间,但计划并未落地,原因是该空间不大符合船上每一空间的成本收益分析。如果稍微看长远一点,这种空间会创造更大的收益与口碑。

内河游轮不像海洋邮轮,内河游轮船舶没有跨区域转港运营的条件,但“引进来”和“走出去”依旧是中国内河游轮走向国际、做大规模、提升能级的必经之路。

“引进来”方面,可以通过直销方式,以及在欧美当地使用本土化销售团队打开终端市场。

“走出去”方面,除了前面讨论的向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积极开展国际认证之外,还应该丰富供给,提高产品力,形成好口碑。

目前国内内河游轮的岸上游产品仍以打卡为主,缺乏深入体验。多瑙河游轮串联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在维也纳听音乐会,在布达佩斯体验匈牙利马术,在贝尔格莱德感受铁托的传奇故事。

国内内陆城市完全可以结合本地文化和自然景观,开发特色航线。例如武汉可以融合长江文化、荆楚文化、知音文化,以及“两江四岸”的璀璨夜景。

而且邮轮不局限于母港这一单点,而是一条线。从这个角度,武汉与重庆、南京不仅不是竞争关系,而且还需要更多兄弟城市参与。

宜昌三峡,荆州古城与三国遗迹,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黄石的工业遗产……长江很长,不缺风景,也不缺故事。只有真正把历史文化嵌入邮轮旅行产品中,这个产品和品牌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从这个角度,这不是武汉的一城一事,还需要更多“江城”们加入进来。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