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明明是职权范围内的分内事,非要等上级发话;明明是事实清楚应及时回应的问题,偏要层层上报耗到舆论升温。近日,新华社一篇《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的评论,直指一些地方和部门面对舆情时高频使用“等上级通知”“听领导安排”的现象,将其定性为实质性的责任转嫁。文章犀利地指出,这种行为背后是“既不对上负责,也不对下负责,只对自己负责”的精巧算计,是精神上的“躺平主义”和岗位上的“隐形失职”。
面对舆情,“等上级通知”“听领导安排”竟成了高频回应?这绝非效率问题,而是赤裸裸的“向上甩锅”,将本该自己扛的责任,巧妙转嫁给上级。近期有事例因为“听领导安排”导致舆情二次发酵,让本该敏捷反应的舆情应对机制在层层上报的迷宫中陷入僵局,而且又引出新的舆情。这种应对模式造成的损害远超事件本身。
值得深思的是,这绝非个例。每一次“已转上级”“听领导安排”的敷衍,都在透支政府公信力;每一次“等上级通知”的拖延,都在累积民众失望。当“等安排” 成为条件反射,“层层上报” 就会异化为“层层卸责”,民众的合理诉求在科层体系的流转中被冷却,社会信任的堤坝便会在一次次推诿中逐渐溃决。
“向上甩锅”与“等上级通知”“听领导安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近年来相关报道及典型案例看,“向上甩锅”非一日之寒。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要“等上级通知”“听领导安排”?很大程度上对来自上层的问责有恐惧感,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式的自保策略,许多时候宁要程序安全,不要事实正义。当将“等上级通知”作为应对舆情的标准流程时,所谓的“流程规范”已异化为逃避责任的挡箭牌。
破除“向上甩锅”不能止于道德批判,需要进一步优化治理结构。通过优化制度生态,形成权责对等的治理体系。权责边界的清晰化是首要前提。上级部门应建立 “负面清单+责任清单” 制度,明确哪些舆情必须立即响应、哪些可以自主处理,比如消费纠纷、社区矛盾等基层职权内的问题,应赋予现场处置权,杜绝“事事请示”。去年浙江推行的“舆情处置首接负责制” 就很有借鉴意义:谁先接到诉求谁负责到底,上级不得随意以“未请示” 追责,基层主动处置率大幅度提升。
考核指挥棒的转向同样重要。当前一些地方仍以“是否引发负面舆情”作为考核硬指标,这种“唯结果论”导致干部宁可不作为也不冒险。应将“响应时效”“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纳入核心评价体系,广东等地对及时化解舆情的干部给予容错激励,对拖延塞责的即便没引发舆情也严肃问责,让“马上就办”比“等等再看”更受认可。
基层能力的补强也不可或缺。不少“甩锅”行为源于“想办却不会办”:有的乡镇干部面对网络舆情只会删帖禁言,有的社区处理矛盾只会念政策条文。这就需要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通过模拟演练、案例教学等方式提升基层的沟通技巧和应急能力,让干部敢担当、更会担当。
治理结构的优化,最终要落到“人”的积极性上。当基层不必为正常履职胆战心惊,当担当者能得到制度护航,“等通知”才会真正让位于“马上办”。舆情应对的本质,从来不是平息声音,而是解决问题 。 这需要每一级组织都清楚“该干什么”,每一名干部都明白“该担什么责”,在权责对等的土壤上,种出公信力的参天大树。
来源:中国吉林网长白时评出品
初审:张楠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